10月23日下午,原四川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委员、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石坚教授受邀在锦江大礼堂,为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教职工带来了一场精彩的专题讲座。石坚教授以“立德树人,润物细无声:课程思政与育人”为题,从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育人的关系等方面给大家以启发,引起热烈反响,讲座现场掌声经久不息。副校长何志伟主持讲座。

大学到底应该如何育人,石坚教授给出了几个具有启发意义的观点:以综合的跨学科与跨文化的语言、文学、艺术、文化、社会、历史知识结构取代单纯知识获取与技能训练,养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教育的重心必须从具体知识的获取转化到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讲座伊始,石坚教授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点出发,沉稳有力、发人深省地阐述了“教学—教育—育人”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内在联系,点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者均有同一落脚点——“育人”,指明教书育人当如同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

石坚教授提出,教育应面向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推进,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发展,因此,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培养优秀的人才,而优秀人才培养的落脚点在于教师和教学。

随后,石坚教授结合多年的求学、从教和教育管理经历,阐释了教与学的联系以及“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他认为,应当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可以借鉴国外有益做法,但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教学。”教师应该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开展教学工作,要从教师本身做起,老师是第一身份,上好课是第一要务,关爱学生是第一责任。具体来讲,教师必须具有教书育人的内在动力、面向未来的教学能力、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课程教学中实现从讲课教师身份到育人导师身份的转变。他还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具体介绍了如何潜移默化地开展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加强课程建设是课程思政的主要落脚点。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设置必须为教育目标服务,应当瞄准社会需求和人才缺口进行培养,要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完善教育体系,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其有能力面对未知,最终达到“厚通识、宽视野、多交叉”的要求。

石坚教授说:“一位教师影响学生或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往往不是他讲的一门课,而是他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一个举止;同时,老师也需要给予学生激励,让学生去发现自己,真切地找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学生毕生努力的引导。”

石坚教授认为,教育的着力点应该是“教怎样做人、教文化,培养心智”,具体体现在知识、视野、能力、方法、素养等方面的培养。他鼓励教师以小见大,以身作则,通过打造高尚品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思辨和创新能力、表述能力及可持续竞争力,从而深刻地认识体验“教育与受教育都是为了未来”的真谛。

最后,石坚教授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润物细无声是根本途径,课程思政不是理论灌输,而是通过言行来影响学生,影响学生的思考和成长,在润物细无声中,帮助学生成长,完善自身修为。

此次专题讲座内容详实,信息量大,针对性强。石坚教授的经验分享,为川大锦江教职工提供了颇具可操作性、针对性和前沿性的教学科研示范,既有理论指导,又有育人真实案例,获得了教职工的广泛赞誉。老师们纷纷表示,石坚教授的精彩分享极具启发性,让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对立德树人、课程思政与育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的理解。

讲座结束后,石坚教授还与我校外国语学院教师在行政楼102会议室,围绕“英语如何与艺术管理经济工程等学科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研团队的组建与发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发展的方向”等进行了广泛交流与探讨。



记者 王潇 王雅婷



版权所有©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