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人物丨邓中夏:中国工人运动的著名领导人
2021/05/24
新闻来源:锦江学院
浏览次数:
字体:

图一

        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中国共产党党史中,有无数动人心魄的故事与不可不说的人物。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主席诗中“五岭”之一的骑田岭,大部分位于湖南省南端的宜章县,县城北面的五岭镇也因此而得名。在五岭镇,有一个小村庄叫邓家湾,这里就是中国工人运动的著名领导人邓中夏的家乡。

        今天,跟着江江来品读优秀共产党人邓中夏的故事。

        邓中夏:
        中国工人运动的著名领导人
        邓中夏,1894年10月生,湖南宜章人。1914年考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后转入哲学系学习。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任北京学生联合会总务干事,参与火烧赵家楼的行动。1920年3月,在李大钊领导下,邓中夏、高君宇等人发起组织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0月,以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成员为骨干,发起组织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李大钊为书记,邓中夏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图二:邓中夏像

        从1920年4月起,邓中夏长期在北京长辛店从事工人运动,主办工人劳动补习学校,建立工会,为北方工人运动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1922年5月1日,他作为长辛店工人的代表,出席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当选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同年7月,他出席党的二大,参与二大宣言和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被选为中央委员。不久,他又先后当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委员长,参与创办《中国青年》杂志。1923年他受李大钊推荐参加创办国民党和共产党合办的上海大学,任总务长。192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后,任秘书长兼宣传部长,留在广州工作,不久参与组织和领导了著名的省港大罢工。

        在大革命失败的紧急关头,他坚决主张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并受中央派遣到九江,与李立三、谭平山、叶挺、聂荣臻等开会,分析形势,提出建议。随后,参加党的八七会议,坚决拥护会议确定的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被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1928年3月赴莫斯科,出席赤色职工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任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

        1930年7月,邓中夏从莫斯科回到上海。不久,中央任命他为中央代表赴湘鄂西根据地,任湘鄂西特委书记、红二军团(后改为红三军)政委、前敌委员会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与贺龙、周逸群一起领导湘鄂西的武装斗争。1932年调回上海坚持秘密斗争,任全国赤色互济总会主任兼党团书记。

        1933年5月,邓中夏在上海工作时被捕,随即被叛徒供出身份。蒋介石闻讯后亲自过问,并令立即将邓中夏押往南京国民党宪兵司令部监狱。在狱中,他以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钢铁意志,挺住了敌人金钱厚禄的利诱和严刑拷打的摧残。他对狱中地下党支部负责人说:“请告诉大家,就是把邓中夏的骨头烧成灰,邓中夏还是共产党员。”

        1933年9月21日,在南京雨花台刑场,邓中夏高呼着“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口号英勇就义,时年39岁。


图三:邓中夏故居外景

        永远与穷苦的工人阶级站在一起
        1920年夏,邓中夏从北京大学毕业,面临着人生就业的选择。他的父亲为了自己的儿子能有一个好前程,几经辛苦托人在北洋政府给他找了一份待遇优厚的差事。当聘任书送来时,邓中夏却明确拒绝了。面对严词质问的父亲,邓中夏认真回答道:“做官的人,都是对老百姓敲骨吸髓的。我不做官,我要做人民的公仆,公仆就是大众的长工……开创一个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的新天地。”

        1920年10月,邓中夏协助李大钊发起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动工人运动上来。这年冬天,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决定把长辛店作为工人运动的重点。邓中夏发起成立了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组织工人阶级学习马克思主义。他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讲解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知识,告诉他们“大家抱个团,五人团结是只虎,十人团结是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谁也搬不动”,启发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


图四:邓中夏故居陈列的《工人之路》影印件

        1923年2月,他参加领导了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并将这次职工运动由改良生活的经济斗争发展到争取自由的政治斗争的新阶段。1925年5月五卅运动爆发后,为了推动全国反帝斗争的新发展,他和苏兆征一起组织发动了省港工人大罢工。罢工开始后,邓中夏组织成立了罢工委员会,起草了罢工委员会组织法,并陆续把参加罢工的各行各业25万工人有力组织在一起,大大加强了罢工的统一指挥,保证了对敌斗争的坚持和最后胜利。他还领导出版了《工人之路》作为罢工委员会机关报。省港大罢工一直坚持了16个月之久,创下了世界工人罢工史上的持续时间之最,这次罢工大大启发了工人觉悟,支援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青年的领路人
        在中国的现代史上,邓中夏是诸多第一的开创者:第一个提出工人阶级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南昌起义的第一个倡导者;亲自发动和领导的省港大罢工,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罢工运动;他是中国共产党内从事工人运动最早的开拓者,是中国工会的创建者,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主要决策者……

        同时,他还是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者。1920年8月,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立。同年11月,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宣布正式成立。这一时期,国内的青年团组织处于探索阶段。作为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邓中夏被选为北京团组织复建阶段的负责人,参加修订团章和开展团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并筹备创办团内刊物。1923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邓中夏被选为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临时中央局委员长,主持团中央的工作。邓中夏为青年团的组织创建做了大量的工作,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卓越的领导者。


图五:创刊号上的中国青年刊名由邓中夏题写刻印

        邓中夏还是《中国青年》的创办人之一。1923年,为贯彻党的三大会议精神,向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引导青年开展反对军阀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运动,根据团的二大宣传决议案,邓中夏和恽代英策划创办《中国青年》杂志。1923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创刊号的刊名即为邓中夏题写。邓中夏不仅担任主要编辑,而且在1923年10月至1924年10月间亲自为《中国青年》撰写稿件20篇,向广大青年广泛介绍了当时的革命主力工人、农民、兵士及其运动,介绍了列宁与少年国际,论及了政治、思想、文学、教育等诸多青年关心的问题,文章深入浅出又颇具可读性,积极引导青年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堪称青年的领路人。

        用生命诠释初心
        1931年1月,邓中夏被错误地撤去党内外职务,到上海接受调查。到上海后,邓中夏没有被分配任何工作,也没有经济援助,吃饭都成了问题。1932年2月中旬,他被安排到中共沪西区委宣传部做一些写传单、刻钢板的杂务。他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有人为他鸣不平,邓中夏回答:“共产党员嘛,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后来,邓中夏以自己为例,耐心开导一些同志:“我们这样的人做事,不能选择哪儿干得痛快,重要的是看对革命是否需要。最危险、最危难、别人都不喜欢的岗位,经得起考验的老同志,应当义不容辞地站上去。”

        1933年5月15日,邓中夏不幸被逮捕。面对敌人严刑拷打,他始终不肯暴露自己的身份。在狱中,他以坚定的信念和钢铁般的意志,顶住了国民党的利禄引诱和严刑拷打,他写道:“一个人能为了最多数中国民众的利益,为了勤劳大众的利益而死,这是虽死犹生,比泰山还重。人只有一生一死,要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1933年9月21日,献出了年仅39岁的宝贵生命。

        从誓作人民的公仆,到工人运动领袖、青年的领路人、坚定的共产党员,邓中夏的一生光辉照人,他如烈焰般燃烧的青春,永远不会熄灭。


信息来源:新华网中国青年杂志 中国共青团杂志 学习时报
小编:陈雨林
美编:陈雨林
编辑:王潇
责编:燕儿石
版权所有©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返回顶部